從中央财經大學的校園網站到Google、Badu等⚜⭐〰✝引擎所能延伸到的網絡世界裡,屬于王廣謙的空間很多——他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金融理論界最活躍的青年學者之一。作為我國知名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他針對中國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提出了諸多創見,對中國經濟學界産生了重要影響。
而今,作為一所擁有光榮傳統的重點大學的校長,他密切關注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對學校治理、學科建設以及師資力量的提高有着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
然而,與學術、管理中的活躍身影相比,生活中的王廣謙依然平淡如初——翻閱了幾乎所有與他相關的報道,個人專訪近乎于零。
謙遜、平和、淳樸,用這幾個詞來形容王廣謙再恰當不過。
2006年8月21日上午10時,筆者按約定時間準時走進了王廣謙的辦公室,正在伏案工作的他急忙站起來熱情地接待。
看到他忙前忙後的樣子,筆者一時竟然忘記了他重點大學校長的身份,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位熱情淳樸的老家鄉親,那般和藹、親切。
筆者環顧王廣謙校長的辦公室——談不上什麼裝飾,除了一盆綠綠的龜背竹,房間裡随處可見的就是書和文件,就連招待客人的茶幾上也不例外,堆滿了一摞摞的文件資料。他的忙碌是顯而易見的。
聽說跟筆者是老鄉,王廣謙顯得很高興,他親切地跟筆者唠起了家常。
于是,沒有校宣傳部門同志陪伴左右,也沒有秘書從旁記錄,就連記者事先準備好的采訪提綱也擱在了一旁,随着攝影記者萬象按動快門的聲音,一場對中央财經大學校長的專訪就這樣以一種“唠嗑”的方式開始了。
王廣謙生于1955年,山東東平人。從小就愛看書的他,随着年齡的增長特别愛讀一些曆史、文化名著,尤其對隋唐時代家鄉湧現出來的曆史英雄人物着迷。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王廣謙剛剛讀完小學五年級,與同齡人一樣,他的中學時代是在文革中度過的。
1972年,王廣謙中學畢業。在當時動蕩的年月中,他先是做過鄉村赤腳醫生,後來又應征入伍,成為當時泰安軍分區警衛連的一名文書。部隊期間,王廣謙沒有成為曾經向往的“軍醫”卻憑借自己的文化知識成了泰安軍分區警衛連文書。這讓他在工作之餘,有機會讀到當時部隊上的藏書,盡管大部分都是馬列、毛選等革命書籍,但還是讓他興奮不已。“大部分書都被翻得起了毛邊,但還是一遍遍的看,每看一遍都覺得有不同的收獲。”憶及當年,王廣謙仍曆曆在目。
嚴格的部隊鍛煉加上長期堅持不懈地讀書,讓王廣謙快速地成長起來。曾向往成為一名軍醫的他,經過幾年的部隊生活之後,思想觀和人生觀悄然發生了變化。“當時已是文革末期,通過收聽廣播和閱讀報紙,再目睹當時的社會情景。我預感到今後的社會發展重點肯定不會是原來的樣子,社會建設的重心一定會轉移到經濟建設中來。”也正是那一刻,“經濟”一詞第一次真正躍入了他的腦海中。
轉眼10年“文革”過去了,國家恢複了高考。當時,參加了第一屆高考的表哥把恢複高考的消息寫信告訴了王廣謙。因為當時部隊上不能參加高考,當兵已有5個年頭的他,隻好滿懷無限留戀地脫下了穿了近五年的軍裝。
1978年4月,剛剛複員回家的王廣謙開始着手準備高考複習。期間,他擔任了當地中學的一名民辦教師,一邊教課,一邊備考。1979年7月,經過了一年多的緊張複習準備,王廣謙參加了高考。後來,成績揭曉。他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中國财經領域的最高學府——中央财政金融學院,即今天的中央财經大學。
高考成功,這應該是一個人生命中很重要的片段。沒想到,談及往事,即便是那些“閃光的回憶”,王廣謙也一臉平靜。因為,在他看來,早年的那些經曆,不管是從鄉村赤腳醫生到連隊文書,還是從民辦教師到中财大高材生,都是很平常的經曆,并沒有特别之處,即便是當時取得的一些成績,也是環境的淘練使然。
“我是一個随遇而安的人,如果說有什麼特點的話,就是做事比較認真。”采訪中,王廣謙說過這樣一句話。也許,正如當年在“家門口”當兵仍堅持四年才回家探親一樣,他身上的那股子認真勁正是他無論從事什麼都能坦然應對并能收獲許多的原因吧!
1986年,剛剛寫完母校碩士畢業論文,已經留校任教的王廣謙便被借調到國務院發展中心做咨詢研究工作。
接下來的3年,正值中國财政稅務、金融保險以及企業體制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對于當時剛剛起步做研究的王廣謙來說,這段經曆堪稱他人生中的一個黃金期。
正如此前他在接受唯一一次媒體個人采訪時所說的那樣,在發展中心,他紮紮實實地做了3年研究工作。其間,他在著名經濟學家馬洪領導下,與楊培新、佐牧、陸百甫等一起,對企業改革、财稅改革、金融保險體制改革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完成和參與了近20項調研報告和政策建議,為國家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由于工作關系仍在中财大,王廣謙在科研之外還必須擔負學校的教學任務。當時,如果早上前兩節有課,10點下課後他還要趕到發展中心;要是碰上後兩節有課,就9點半從發展中心趕回學校上課,下午再返回中心。就這樣,王廣謙騎着自行車堅持了3年。乃至今天,做了校長的他仍然堅持騎車上下班。這一點,恐怕在國内普通高校中也是罕見的。
1987年4月,王廣謙遠赴澳大利亞,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做了兩個月的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研究。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卻由此開啟了他日後學術研究的國際視野。
1988年6月,年僅33歲的王廣謙被提拔為副教授,成為中财大曆史上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在他看來,這是對自己工作的最大肯定。僅僅四年之後,他就被擢升為教授,時年37歲。
跟筆者聊起那些經曆,王廣謙流露出了少有的感慨——尤其對當年的借調經曆和領導夥伴,他的内心充滿了感激,因為那一段紮實的研究工作不僅讓他深刻了解了當時國内的經濟、金融現狀,而且也為今後的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對于多年來教學之外一直堅持學術研究,他并不覺得辛苦。相反,他覺得是一種幸福,這讓筆者明顯地感到,徜徉在學術海洋裡的王廣謙是快樂的。
與他面對面地交流,除了能感到從他骨子裡透出的一種淳樸和謙遜外,還能深刻地體會到他身上那種學者特有的求知欲。大學讀書期間,他不僅精心研讀了當時國内為數不多的經濟學著作,而且在碩士生畢業前就已有20餘篇論文發表。至今耕耘數十載,王廣謙已先後出版著述數十本,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先後五次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并著有《經濟發展中金融的貢獻與效率》、《中國證券市場》、《中國經濟增長波動與政策選擇》、《二十世紀西方貨币金融理論研究進展與述評》、《中國經濟增長新階段與金融發展》等代表作。
2005年9月初,王廣謙主持的《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教學成果項目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這是溫家寶總理接見王廣謙等獲獎代表時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他時刻銘記在心。
如今,管理、研究之外的他時刻不忘自己教師的身份。與此前著作頗豐的專業研究相比,如今身為校長的他,很多時候思考的其實是怎樣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怎樣更多地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培養、儲備優秀人才。
中央财經大學始建于1949年,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也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舉辦的第一所财經院校。57年來,學校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幾代領導集體及教育部、财政部領導的特别關懷,通過一代又一代中财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鬥,形成了“忠誠、團結、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高起點、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辦學特色,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6萬多名高級财經管理人才,成為中國高級财經管理人才的重要培養⛩⛪➰,被譽為“中國财金黃埔”。
從那一刻起,時年48歲的他迎來了人生中的另一個重要的挑戰。從師者、研究者到大學校長,台前幕後的角色轉換或許是風光無限,但由此束縛的何止是學術空間自由的翅膀?很多時候,挑戰背後需要的是割舍的勇氣。但是,重任落肩的一刹那,王廣謙的腦海裡就隻剩下一代代中央财大人奮鬥不息的身影了。作為一名老财大人,雖然在管理崗位上曆經金融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長達15年之久,但是當曆史的接力棒傳到手裡時,他心裡仍深感惶恐。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肩上擔子的分量,絲毫不敢懈怠,“中财大一直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在财經管理領域與政府部門聯系密切,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過程,成為了重要的政策研究中心。因此,來這裡讀書的學生都是最優秀的。而如何使最優秀的學生受到最優秀的高等教育,是我們時時刻刻所思考、所努力的。”環顧四周,高校改革蔚然成風,中财大的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而展望未來,是繼續堅持“财經”特色辦學,還是積極實現向綜合性大學的轉型?于是,以學者特有的嚴謹與務實,王廣謙開始苦苦思索中财大的發展之路。
“現在社會上對大學的辦學質量争議頗多。實際上,近些年來中國大學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現如今,各大高校都在緻力于向綜合性方向發展。走多科性、國際化、研究型大學的路子也是中财大前進的方向。但是高校改革不能為改革而改革,不能用統一的模式來改。而衡量一所大學優劣的最主要的方式應該是看它是否彙聚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師,能否吸引到優秀的學生,是否具備高水平的管理。”
在新世紀、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多地強調複合型和綜合性。因此,王廣謙認為中财大過去在财經學科建設方面的強勢,也需要有多學科來支撐,“中财大學科體系原來較為單一,近年來學科發展很快,這是因為好的大學要有多學科的相互➿⚽✨➿。但學科專業的擴展是要有選擇的,我們新增的學科、專業都是社會急需的,而我們也有能力有條件辦好。例如,我們創辦了信息學院、法學院和文化傳媒學院,開設了應用數學、體育經濟、财經新聞等新興學科,這些都為學校的建設提供了更紮實的基礎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蘊。”
交談中,筆者還得知,中财大目前還處在轉型期,因此如何加大引進師資力度,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在國内外的影響力,加快學校建設步伐,是學校目前的攻堅方向。 對于此,王廣謙充滿信心。
接下來,他重點談了師資建設問題,“我們的大學生,不管是知識基礎還是綜合素質都是很優秀的。相比之下,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水平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最關鍵的是如何把他們的能力提高上來,讓他們能夠承擔起培養高标準、高要求、高素質人才的任務。目前,對于師資隊伍建設,我們的工作主要側重于提高師資的科研水平、教學水平和師德水平。從學校管理上來說,主要是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諧優雅的環境。”可以說,對于高水平師資的追求,是王廣謙上任以來的重點工作之一,而現在最讓他牽挂的則是新校區建設。
王廣謙說,現在中财大仍然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校長,必須明确自己的責任,一切以學校發展為重。讓他欣慰的是,目前新校區的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很快就可以動工建設了。
今天,登錄中财大的校園網站,廣大師生關心、讨論最多的就是新校區的建設。身為校長的他,投入了相當的精力,從前期征地工作到基建方案的最後落實,哪怕是通水管道的鋪設安裝,他都要一一過問。就在記者采訪期間,還不時有負責工程基建的老師就某些關鍵問題與他交換意見。
因為王廣謙的心裡始終裝着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要為成千上萬的師生負責,“我們要創造最好的條件,讓最好的學生和最好的教師在這裡學習、研究和工作。”
然而,他又是清醒的,中财大絕不會搞盲目擴張。對于學校規模,他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我們絕不會擴大太多,因為學校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雖然規模很小,也沒有法學院和商學院,但那是世界公認最好的少數大學之一。”
2006年6月24日清晨,中央财經大學2006屆本科生畢業典禮和學位授予儀式在該校主教學樓前廣場隆重舉行。
面對即将踏上社會的廣大學子,王廣謙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又發人深省的講話。他首先向他一直深愛着的學子們表示了衷心的祝賀,“首先,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由衷地祝賀你們每一位同學,祝賀你們在中央财經大學這所具有光榮傳統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學府裡順利完成了學業,獲得了學位,成為中央财經大學合格與光榮的畢業生!”
同時,他又不忘對廣大教職員工和一直關注學校發展的各界人士表達了謝意,“作為校長,我要向給你們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們和全體工作人員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向一直關心➿⚽✨➿中财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王廣謙随後向大家坦陳了學校發展中的不足之處,“在學校發展的現階段,我們确實還存在着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辦學條件與學校享有的聲譽還很不相稱,作為校長,我要向同學們表示深深的歉意。請同學們相信,我們一直在努力,學校會越來越好。請同學們帶走美好的回憶,留下理解和一如既往的➿⚽✨➿。”
如此誠摯的講話打動了現場的每一個人,同學們深情凝望着他們敬愛的校長。或許,此刻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平時與校長一起讨論問題的場景,從校訓到校園文化,從辦學理念再到師德建設… …
其實,在這每一次讨論的背後,包含了多少王廣謙對同學們的包容、關愛以及對學校美好明天的熱切希望啊!
最後,作為師者,更是作為一名長輩,王廣謙鄭重地向即将踏上社會的年輕學子們提出了四個希望!
“當今社會競争十分激烈,競争歸根結底是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競争。知識的獲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磨練。希望你們牢牢樹立繼續學習的觀念,珍惜時間,努力進取,永不停息;雖然你們所學的專業大多數都是操作性比較強的專業,但實際的工作經驗是你們目前所缺少的。工作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有的是課堂上老師不曾講過的。希望你們盡快适應社會要求,妥善處理好各種關系;當前,社會正處于體制轉型時期,希望你們增強法律意識,恪遵職業操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為流俗所染”;經濟的增長、國家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有賴于德學兼備的人才。作為中央财經大學的畢業生,你們要志存高遠,明德近道,要将建設美好社會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結合起來,将增長才幹與加強道德修養結合起來。因此,希望你們将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進步結合起來。”
今天看來,這四點希望所包含的内容或許正是王廣謙數十年來的人生寫照。而今,他把自己數十年的心得體會贈予眼前這些年輕的學子,仿佛面對今日之中财大,作為校長的他寄予了怎樣的期望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回首曾經的那些人生過往,一路走來的王廣謙從容淡定。如果說“淡泊”是他秉性,那麼,“緻遠”則是他以校長之責大書的一筆。
王廣謙 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财經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北京市首批青年學科帶頭人”、“财政部首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
主要學術兼職有,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投資學會副會長、北京經濟學總會副會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