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現擁有132位專家。為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擴大論壇專家影響力,密切與論壇專家的聯系,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組委會秘書處聯合中國社會保障網于2011年2月中旬隆重推出“論壇專家訪談錄”欄目,結合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社會保障熱點問題,有選擇地對論壇專家進行專訪,展現專家最新觀點主張,介紹專家主要研究成果。刊發專訪内容同時,配發專家照片、簡曆、研究方向及重要研究成果。
本期訪談專家是中央财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社會保障系主任,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
中國社會保障網:日前,由您主持開展的課題研究《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0》正式發布,引起了社會保障業界學界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我想知道,您是怎麼想起要搞這樣一項研究?這項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褚福靈:研究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是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精确化管理的需要。社會保障事業,關乎國運,惠及民生。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性任務。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臨諸多挑戰與問題。多年來,由于沒有科學的衡量标準與量化的評估體系,在對社會保障事業的認識上有一些誤解或者誤區,在對社會保障事業的評價上缺少充分的數據支撐,由此帶來一些矛盾與問題。正是“心中無數,腳下無路。”為了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的精确化管理,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系統的、可量化的評價指标與指數體系。在本人長期研究積累的基礎上,在中央财經大學專項科研計劃➿⚽✨➿下,開展了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研究。經過項目組努力攻關,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0》。該報告被稱為“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綠皮書”,并準備按年度陸續出版發布。
《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0》的發布,不論在學術研究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十七大報告中論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标時指出,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現在距離2020年還有不到10年的時間,中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展如何,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已經達到了多少,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否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社會保障待遇差距是大還是小,社會保障基金結存是多還是少,國家對社會保障事業的投入是否到位等,都需要進行全面深入的量化研究,以實現社會保障事業向“精确管理”跨越。《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0》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對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進行評價與判斷,為社會保障事業量化管理提供了理論框架,是社會保障量化研究的重要進展,是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跨越的重要步驟。
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是衡量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水平的指标指數體系及其量化結果,本報告的研究目标是:通過指标和指數的形式分析中國社會保障發展現狀,找出差距與原因,明确發展方向,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中國社會保障網:《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0》的編制思路是什麼呢?
褚福靈:本報告以“社會保障、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貧困保障”等部分為研究對象,通過“覆蓋面、保障度、持續性、高效性、公平性”等評價要素對各個部分進行“水平分析、趨勢分析和結構分析”,利用“優良度、向好度、正常度、均衡度”等參數進行綜合評價,得出了一系列的針對性結論。總體判斷認為,該指标指數體系反映的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情況是基本符合實際的,具有一定說服力。編制思路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是界定評估對象——兩個評價區域、四個評價項目與五個評價要素。将社會保障體系界定為全國與分省兩個區域,将社會保障體系劃分為“養老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就業保障體系與貧困保障體系”四個評價項目,将社會保障體系及其每個構成項目分為“覆蓋面、保障度、持續性、高效性與公平性”五個評價要素。
二是界定評價緯度——發展水平、發展速度、發展結構三個緯度。通過發展水平的優良度、發展趨勢的向好度、發展進度的正常度、發展結構的均衡度等緯度對養老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就業保障體系與貧困保障體系進行評價。
三是編制評估體系——評估指标與評估指數兩個體系。根據“覆蓋面、保障度、持續性、高效性與公平性”五個評價要素,确定由49個指标組成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貧困保障的核心評價指标體系;根據無量綱化方法與加權方法計算各類指标的指數,由此得到各個省份社會保障發展指數排名。
四是形成評估數據庫——社會保障原始數據庫、測量數據庫與決策數據庫。原始數據均來自國家或地區公開出版物及相關規範性文件,根據原始數據庫和指标指數體系,形成測量數據庫,根據不同指标的目标參數及軟件編程,形成決策數據庫。
中國社會保障網:開展這項研究,您和您的團隊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你們是如何克服的?
褚福靈:開展這項創新性研究,面臨多種困難。比較突出的困難有四個方面,一是數據搜集;二是指标選取;三是指數體系建立;四是數據庫構建。
在數據收集方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數據匮乏與數據不規則。就是說,有些數據無法取得,或者有些數據無法采用,由此使研究面臨困境。項目組通過查閱大量文獻,采取間接測算數據和剔除偶然因素等方法,得到了基本的數據資源。
在取得原始數據的基礎上,确定評價指标是課題的攻堅環節。由于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的内容非常繁雜,在指标設計上具有很大難度。通過反複論證,将社會保障體系分成“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和貧困保障”四個項目,由此形成一級指标體系;再分别對“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和貧困保障”的“覆蓋面、保障度、持續性、高效性和公平性”進行評價,由此形成了二級指标體系。于是,層層類推,得到了由49個核心指标組成的四級指标體系。
在建立了指标體系後,如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是課題組面臨的巨大挑戰。本報告對31個省份進行評價,每個省份需要評價的各類指标為70多個,這樣就有2000多個指标需要評價。由于不同指标之間是不可以比較的,難以分出不同省份在社會保障工作方面的優劣程度。為了實現評價體系的縱橫可比較,需要将全部指标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也就是把所有的數據都變成區間[0,1]的數據。課題組通過進行大量測算,參閱大量文獻,最後選用了适合本研究的無量綱化方法。
要取得指标與指數數據,必須進行大量計算,這也是課題組面臨的一項難題。由于一個年度就涉及到2000多個指标的計算,各個指标還要轉化為指數。本報告研究的時間跨度為三年,由此需要處理上萬個數據。如果單靠手工處理,可能是難以完成的。課題組克服重重困難,通過軟件編程,設計目标參數,建立了數據庫,于是數據計算的困難得到克服。
中國社會保障網:這項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研究結論怎樣?
褚福靈:本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一是提出了社會保障評估體系的理論框架,包括評估的标準、評估的指标體系、評估的指數體系等内容,為社會保障量化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将理論标準應用到實踐,對我國31個省份的社會保障運行情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肯定了成績,揭示了問題,為未來決策提供了參考。
通過量化評估與全面論證,得出了有針對性的研究結論。研究認為,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水平總體低下,勢頭良好;覆蓋面不斷擴大,可持續性基礎良好;待遇存在一定差距,總體公平;社會保障項目之間、要素之間的發展不均衡,高效性較差。
由于改革進程不同,部分社會保障項目仍然在試點中,統計數據也不夠齊全,難以充分評價;由于社會保障指标指數體系極其龐雜,所提出的社會保障核心指标與關鍵指數可能難以反映事物全貌;加之時間倉促等原因,可能存在一些疏漏之處,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中國社會保障網:應該說,在社會保障研究領域,社會保障發展指數研究很有新意,是一種全新的視角,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體現在哪裡呢?
褚福靈: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是分析社會保障發展現狀的量化工具,是監測與預警社會保障發展态勢的技術參照,在強化社會保障管理與完善社會保障決策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具體表現到以下方面:
一是利用本研究成果有利于監測與預警社會保障的發展。參照本報告建立的指标與指數評估體系,時時追蹤全國與各個地區的社會保障進展狀況,發現警情,及時預報與處置,确保社會保障事業按既定目标要求發展。
二是利用本研究成果有利于強化社會保障标準化管理。參照本報告建立的指标與指數體系,建立社會保障工作評價标準,使社會保障管理由定性跨越到定量,使标準化管理更加科學。
三是利用本研究成果有利于實現社會保障科學化決策。參照本報告建立的指标與指數體系,發現社會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相應決策,有利于實現社會保障科學決策。
中國社會保障網:最後一個問題,我想知道您和您的研究團隊下一步或者說未來有哪些計劃?
褚福靈:在中央财經大學科研實驗區計劃➿⚽✨➿下,準備陸續發布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在逐步完善指标指數體系的基礎上,準備将評估的區域由各省份細化到部分大中城市;同時,在完善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的基礎上,編制國外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以作為中國社會保障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借鑒。
為擴大宣傳與進一步應用成果,拟同有意向的網站⏭➰,陸續發布社會保障發展指數研究成果,以解答公衆在社會保障方面的疑惑;拟同有意向的軟件公司⏭➰,建立社會保障決策➿⚽✨➿系統;拟同有意向的業務部門⏭➰,建立社會保障績效考評體系與标準化運作體系;拟同有意向的培訓機構⏭➰,建立社會保障量化評估與量化管理培訓課程。
褚福靈,男,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财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社會保障系主任,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兼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考試委員會經濟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專家,中國社會保障三十人論壇成員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專家組成員,北京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項目等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10多部。
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薪酬管理與員工福利、企業年金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