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ETVlCTOR1946

微信公衆号

媒體财大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财時空 -> 媒體财大 -> 正文

【北京日報】魏鵬舉: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

發布日期:2011-11-22  來源:   點擊量:

編者按:為充分發揮首都國家文化中心的功能,落實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雙輪驅動”戰略要求,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市委研究室和市發改委研究室組織召開了四次專家座談會,12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内涵、特征、發展思路等展開研讨,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和很好的意見建議,現将有關觀點摘登如下。

準确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内涵

把握好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

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萬俊人認為,新中國在建立六十多年、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已經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面臨的國際競争也表現為兩條線,即軍事、經濟等方面的顯性競争和以文化軟實力為主要内容的隐性競争,可以說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戰略期,文化發展已經不能僅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部分來考慮,而要上升到“文化政治”的高度來看待。

面對這種情況,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内涵,必須深刻把握當今時代文化所具有的這種政治屬性。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鋒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概念提出的時間,既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階段,也是世界不可逆轉地進入多元文明共存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理應着力于改變目前“硬實力比較硬、軟實力比較軟”的現狀特征,特别是要認識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僅僅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包括轉變文化發展方式。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陳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中國是一個高度集中化的社會,這就決定了:政治中心在哪裡,文化中心也可能在哪裡。從國際上看,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是目前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城市,必須強調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北京的文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都要占據突出的位置,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國内來看,北京在文學藝術、傳媒、教育、旅遊、體育等各領域都牢牢占據着領先地位,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天然優勢。總而言之,中國必須考慮建設一個文化之都,而這個文化之都從目前來看應優先選擇北京。

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本質

中央财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文化具有群體性,既是價值觀念的投射,也是生活方式的投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限定詞,實質上是回答了“我們是誰”的問題,也就是說首都文化發展中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都要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社會主義性質。從實際情況來看,北京的文化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北京是中國傳統古老文化的代表。從傳統意義上說,北京無疑是中國傳統古老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自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皇都所在地,對全球華人都具有一種向心力、凝聚力。第二,北京是中國紅色文化的代表。北京的紅色文化有着極大的包容性和創造力,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具有絕對的吸引力。第三,北京是社會主義文化的代表。社會主義文化無疑是中國文化實力最突出的地方,社會主義就是我們的核心競争力,北京作為首都在堅定社會主義理想方面更是首當其沖。至于接下來“怎樣讓别人認同我們”,無論是實現内部認同、增加凝聚力,還是實現外部認同、增加影響力,都不能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基調。

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副主任李建平認為,中國作為全世界僅有的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最成功者,其首都北京在文化發展中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旗幟,這是中國特色最根本的體現。萬俊人也認為,北京是中國乃至東方的政治之都,是政治中心所在地,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形象,是五千年的文化古都,這些因素決定了北京的文化建設必須保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形象。

把握好“先進”的基本方向

對于“先進”二字的理解,專家學者們持不同意見,一些專家學者強調,文化的先進與落後,沒有科學的判别标準,當前國際文化的主流議題是文化的平等性和文化的多樣性,要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一些專家學者則認為,中國文化發展應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文化也崇尚“和而不同”,但更強調“向心文化”,《易經》提到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含義就是用先進文化來傳播文明。基于此,專家學者們基本認可應該堅持文化之都建設的“先進”方向。

首先要在意識形态方面保持先進。李建平談到,先進文化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特有提法,黨中央提出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彰顯了黨和國家提倡的主旋律,表現了黨和國家對待文化的态度,即主張吸收人類一切科學的文化,首都倡導的文化也必須符合主旋律。對西方文化,不能盲目排外,不能全面設防,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學習借鑒了很多西方的東西。對傳統文化,主張繼承、弘揚其中的精華,要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先進文化的一部分,要按照“依據國情、繼承傳統、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原則來對待。其次要在價值體現方面保持先進。魏鵬舉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創造力的源泉,其價值的集中體現可用“内聚人心,外接善緣”來概括。内聚人心,就是要有一種穩定感,通過文化建設使整個民族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其成員都能感受到安全的社交環境、生活環境。外接善緣,是與中國所處發展階段密切相關的,在發展、強大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但也同樣遇到越來越多不友好的眼光,這顯然已經不完全是經濟問題和軍事問題了,這也使得中國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不得不認真考慮外接善緣的問題。先進文化就是要通過一種大 家能夠接受、認可的文化表達方式,使我們的文化價值得到更廣闊群體的認同。

再次要在社會效果方面保持先進。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認為,文化的先進與否是一種主觀上的價值取向,可以把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團結統一,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等作為判别文化是否先進的标準。從這個角度歸納,符合“先進”标準的首都文化應該是以曆史悠久的北京地域文化為基礎的,反映着中國與時俱進的城市文明,進而荟萃全國各民族精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傳承往昔,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兼收并蓄人類社會精神營養的文化;是體現首都地位、發揮首都功能,通過首都價值服務全國的文化;是經典文化、群衆文化、公益文化和産業文化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文化;是高質量的文化創新生産力隊伍,憑借厚重的文化内容、宏大的文化消費,現代科技的載體形式,顯著的中心市場功能,突出的輻射和影響能力來提供精神産品和精神服務的文化;是用政治文明、科學力量、人文思想和文化經濟的品質,不斷向社會進步注入活力的文化。

最後要在表現形式方面保持先進性。魏鵬舉指出,表現形式的先進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内容先進。要強調首都文化的傳統精髓、獨特傳承和曆史價值,同時還要重視發現和挖掘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的價值。第二個方面是載體先進。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傳播力強、滲透力強的文化平台,美國就是因為它的文化傳播能力更強,滲透力更強,才會有這麼大的文化影響。第三個方面是方式、手段先進。要強調利用市場的激勵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來發展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真正達到文化推廣的目的。

把握好“都”的突出特征

首先要把握“都”的一般内涵。萬俊人認為,從“都”的英文單詞capital就可以對其内涵從兩個方面延伸理解。其一,capital有“主要的、關鍵的”等含義,意味着“都”應該是具有支配性和影響性的區域,是能夠在衆多城市中起到引領、示範效應的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都能成為“都”的。其二,capital還有“資本、本錢”的含義,意味着“都”必須有相應的積澱,把北京建成文化之都,就要求北京有深厚的文化積澱,這種積澱就是其文化資本。

其次要把握“都”的時代内涵。陳剛認為,中國建設文化之都要強調在當今時代應具備的文化影響力,使中國的文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都要有自己的突出位置。因此,當今時代“都”的内涵特别是文化之都的内涵還要把握三個準則:一是包容性。必須要有一個包容的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大家能夠不斷相互激發,不斷共同前進,要看到文化的多元性,允許在争辯中促進文化的遞進發展。二是創新性。要通過創新發揮導向作用,要有大師或者大師的作品不斷湧現,這也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三是影響力。要能夠成為交流的平台、評價的平台或者标準制定的平台,進而能夠在全球具有影響力。

再次要把握北京成為“都”的天然優勢。北京天然就是文化之都,與其政治中心的定位并無直接關聯。從國家需求看,李建平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但國際話語權還明顯不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狀沒有發生改變,文化将會成為中國發展的突破口,中央對北京提出建設“五個之都”的要求是科學的戰略安排。從地理位置看,李建平指出,北京是中華文化的中心,東部是齊魯文化(或者稱沿海文化),東北是山林文化,西北是草原文化,南部是農耕文化,這些文化的交會點就是北京,這個位置是全國任何其它城市都不具有的,因此北京具有成為文化之都的天然優勢。從發展狀況看,李建平認為,北京作為一個有着50多萬年人類活動曆史、3000多年建城史以及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保留了最為連貫完整的中華傳統帝都文化,同時又是現代文化的交會點,能夠做到現代文化與傳統曆史文化相結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漢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成為各種多元文化的結合體,另外還具有較高的文化産業化平台與潛力,基本具備了建設成為文化之都的現實條件。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

深刻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形成獨具首都風格的文化發展思路

魏鵬舉強調,西方文化的價值集中體現為多樣性、自由性和平等性,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無論是傳統要求還是實踐要求,都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走西方的文化價值道路。首先,中國文化與歐美文化相比較是更為融合的文化。中國的曆史就是一個民族不斷地相互融合的過程,漢民族本身就是許多民族的融合産物。相對于歐美文化,中國文化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真正的融入,任何一種文化進入中國,最後都會變為一個聲音,這就是民族之間的包容、和諧。其次,首都在發揚光大中國文化時更強調向心力。歐美文化強調差異性,因此政府可以不幹預文化發展,做到無為而治。中國文化自古至今都強調“向心”傳統,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個求同的過程,同時又強調“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個存異的過程,在求同和存異之間找到平衡點,達到包容與和諧,就必須有政府的幹預和投入。

全面剖析文化建設的三層面體系,找準符合首都實際的文化發展方向

文化建設的三層面體系是學術界普遍認可的重要理論,即認為文化包含三個體系——物質層面的符号體系、精神層面的價值體系和行為層面的制度體系。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認為,北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也要把這三個層面作為努力方向。在物質層面,北京作為中國看得見,摸得着的文化符号,重點是要找到北京傳統符号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把曆史和現代、傳統和創新進行整合梳理,認真考慮如何在繼續展示北京皇城、古都風貌的同時,表現其政治中心、國際城市的現代開放形象。在精神層面,圍繞構建價值觀問題,北京需要發揮好首都作用,抓好政治弘揚和文化推進兩條線,在價值體系構建方面成為主導力量。在行為層面,怎樣更好地利用國家法律、行政規章以及行業和百姓之間的公約,來約束、規範和引導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也是需要依靠文化解決的問題。因此,北京文化發展的首要領域應該考慮有利于樹立首都文化形象的遺産文化、有利于滿足精神需求的場館文化、有利于實現文化交流的旅遊文化和有利于規範社會行為的制度文化。

正确處理文化産業與文化發展的關系,構建适應市場規律的發展體制

文化傳播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文化産業化是提升文化傳播力的重要途徑。有些文化産業天然負載着促進文化傳播或者文化認知的功能,發展文化産業對于加強文化的國際交流,進而提高文化影響力非常重要。尹鴻指出,美國的文化産業發展戰略就是健全一個健康自由的文化市場,一方面保護合法競争,另一方面防止過度壟斷,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北京目前的文化産業發展體制主要還是輸血式的,在産業發展初期作用較大,但在産業發展後期不利于文化産業提高品質,形成規模,因此,在“十二五”期間,北京應重點解決好文化産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北科院創意産業研究中心主任張京成也認為,首都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經濟部門的參與,要注重對業态的研究,遵循産業發展的規律性,構建科學的體制機制,為促進北京文化創意産業的鍊條化,解決“形聚實不聚”的問題服好務。

堅持“首都、首善和首先”的基本原則,凸顯文化之都的中國特色

科學求同,文化存異,文化發展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差異性,這也确保了把北京建設成為一個以中華文化底蘊為特征的、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之都,進而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極的可能性。萬俊人、沈望舒均認為,要确保首都文化具有中國特色,必須堅持“首都、首善和首先”三個基本原則。首都,就是要确保北京文化發展具有典範的政治嚴肅性,強調國家代表性,以56個民族和30餘個省市區經典文化的集成者、供應者、服務者的姿态來發展北京文化;首善,就是要按照“建首善自京師始”的要求,用與時俱進的首善追求表達文态、形态、業态的創新與先進,使北京文化發展成為兼具地方性、民族性和國際性的包容性文化;首先,就是要用精神文化的旗幟化、制度文化的科學化、物質文化的一流化标準,讓北京的文化發展走在全國乃至東亞的前面。

注重加強首都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努力塑造獨特的文化氣質

萬俊人指出,北京當前有着來自各個地方的文化,在這些文化的交流中,北京文化已經發生了變異與提升,那種原始的、傳統的、大氣的北京氣質需要重新建立。李建平強調,要加大對古都文化的保護力度。北京老城的傳統面貌是北京文化的标志物,關系到北京今後的發展到底還有沒有自己的文化特點。中心城四區合并後,更應該抓住機遇,擴大保護範圍,把北京舊城整體作為保護對象,把精力主要放在保護好古都風貌上,這是北京建設文化之都的根本。張京成也強調,要加大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不僅要挖掘、保護好北京的曆史文化資源,還要注重集聚外地、外國的文化資源,使北京成為世界文化資源的集中地。

積極創建具備首都特征的文化載體,不斷完善首都文化形象

談到文化形象的樹立,專家們都認為,文化形象說起來很抽象,其實很具體,就是以有形見無形,通過人和物來表現城市的文化底蘊。綜合沈望舒、尹鴻、熊澄宇、齊勇鋒和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等專家意見,樹立北京的文化形象要從四個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權威性的文化代言人。文化的根本問題是人文問題,人文的根本在于文人,中國古代有孔子、老子等諸子百家,就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形象,現在也要注重樹立“子”式人物,以免進入沒有文化大師的大衆時代。二是要有高水平的教育機構。以大學為主的知識載體是文化的具體形象,北京是中國大學最多、檔次最高的城市,北大、清華等排名已經進入全球前40位的著名大學完全能夠成為北京的文化名片。三是要有豐富的文化場所。文化之都建設要有大量的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等文化活動和文化消費的場所作為支撐。四是要有高端的文化産品。文化産業化、産品化是提升文化傳播力的重要途徑,北京現在出版、動漫、影視等各領域的文化産品數量已經很多了,但是質量不高,要注重文化産品内在價值的提升。

立足建設世界城市的現實背景,全面提升文化傳播能力

北京建設文化之都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内容,一定不能脫離建設世界城市這個大背景,而從建設世界城市的角度談文化建設,必須領會傳播力決定影響力的深層内涵。李建平談到,北京文化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包容和諧,最精華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要實現世界性的文化認同,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闆塊,就必須在提升文化傳播力上下功夫。要加強對北京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就目前來看,我們對北京文化的研究與宣傳遠遠不夠,必須在充分認識北京文化内涵、特點和優勢的基礎上,樹立起對首都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強,并形成文化旗幟式“頭腦型城市”建設路線。可以探索成立文化發展方面的專家委員會或者顧問委員會,吸收各個文化領域的資深專家或知名人士,采取定期讨論的方式,對北京的文化發展提出參考建議。中國軟件行業協會遊戲軟件分會會長劉金華則認為,要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定期舉辦文化交流研讨活動,把北京曆史上傳統文化中沒有發現的東西挖掘出來,逐步恢複一些已經損毀卻有較大影響的曆史遺迹,逐步理清北京曆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逐步使北京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建議要加強國際組織總部的引進。一個城市在國際上有沒有發言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城市裡面的國際組織總部數量。北京要借鑒紐約、巴黎、維也納等國際上文化軟實力強大的城市經驗,努力成為著名國際組織(包括著名聯合國機構)的所在地、重要國際會議的召開地和重要國際性公約的産生地。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充分激發文化市場的活力

激發文化活力的關鍵在于轉變政府職能,構建主要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的文化發展模式。劉金華建議要發揮好中介組織的積極作用。中介組織在文化發展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北京也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盡量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逐步引入健康競争機制,盡量做到領導力度少一點,政府幹預少一點,市場規律運作多一點,讓中介組織發揮作用多一點。他還建議要促進文化産業化和規模化。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使北京文化實現産業化和規模化,注重把握高端、形成鍊條,提升文化産品的質量,改變現在北京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形聚實不聚”的狀況。李建平建議要加大文化建設的投入。跳出文化建設投入“重視産業、忽視事業”和“政府主導強、市場運作弱”的兩個誤區,更多地關注公益和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更多地借助民間力量和社會投入,深入挖掘北京民間存在的很多很好的文化形式、文化品牌,并➿⚽✨➿他們發展壯大。他還建議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把加強法制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過加強地方法規建設,建立健全首都文化發展的法制保障,為文化資源的保護、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同時發動群衆、加強監督,避免法制不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

(文字整理:王強、蔡兵、石紅亮、李志高)

版权所有·伟德BETVlCTOR1946-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安全|稳定|信誉

☯⚜☯:北京市海澱區學院南路39号學術會堂408 郵編:100081 電話:010-62288936、010-62289115 E-mail:zcxxdag@163.com; xxdas@cufe.edu.cn

總訪問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