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報業市場競争中,報業的競争往往就表現在人才的競争上。人才作為資本資源中一個最具活性的組成部分,越來越為各新聞媒體所看重。然而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優秀的媒體人才難覓,另一方面我國大量的新聞院系的培養的學生卻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開發人才資源,建造既大又強的現代傳媒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日益緊迫的課題。
新聞學專業的畢業生長期以來都是皇帝女兒不愁嫁,找工作的時候一般是看着别人面色越來越凝重,而自己卻可以“等等看、再挑一挑”。但是在傳媒競争你死我活的嚴酷現實面前,各媒體對新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下面的一則招聘啟事就典型的反映了這一點:
随着報社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和财經新聞報道範圍不斷擴大,本報現面向北京市高校和社會,誠招有志于從事财經新聞事業的各路賢達。具體條件如下:
一、擁護并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新聞紀律,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有志于從事财經新聞宣傳事業;
二、2004年應屆畢業生需具有财經、新聞、國際經濟或世界史等專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曆,具備紮實的文字基礎和較強的寫作能力,具備一定的社科理論和較好的人文知識素養,年齡在28周歲以下;
三、非應屆畢業生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曆,兩年以上從事新聞采編、社科研究及相關工作經曆,年齡在32周歲(含32周歲)以下;
這則招聘啟事強調了一般媒體都會要求的幾點:知識淵博,年輕力壯,還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随着2004年畢業生招聘工作走向高潮和春季人才流動工作的展開,這樣的招聘信息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紙、網絡上看到。
如果說2003年新聞專業的學生找工作時還可以挑挑揀揀,今年的畢業生可就沒有那麼怡然自得了,很多人隻要單位還可以就得趕緊簽了。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新聞人才培養重鎮,往年該校畢業生一般不會為找工作發愁。可是今年不同,由于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實行改革,兩年制和三年制的180多名研究生同時畢業,所以競争也是空前激烈。據傳播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小張說,到3月初為止,傳播方向研究生正式簽合同的尚不到三分之一。新聞學專業的就業情況就更差了,很多同學的眼光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轉向了本省的媒體。小張碩士讀的是廣告專業,讀研之前在廣告行業闖蕩了近1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研期間又一直在學校代課,因此她年前就經過了筆試、面試、試講等環節,過關斬将,最後定下了一家大學。她覺得大學雖然工資并不很高,但是不用坐班,所以可以到社會上兼職,而且所教的又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因此沒有“挑三揀四”就簽約了。“我也想到新聞媒體工作,但是自己報考了新華社國内部,他們都沒給我考試資格,其他媒體我又不想去,所以隻好選擇這所學校啦。”小張對于自己沒能到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單位仍感到頗多遺憾。
南京大學畢業生小吳今年要比小張幸運一些,他得到了新華社的考試資格。他說報考部門不同,試題也不一樣,參編部最重視編譯能力、對國際事件的宏觀把握能力,國内部着重考察對新聞事件的采訪、寫作能力。他考的是攝影部,所以試題内容相對簡單。考試時間3小時,内容主要有翻譯,包括英譯中和中譯英,還有新聞編輯。主要考察中英文寫作能力和新聞寫作初步技巧。小吳認為除了中英文功底紮實外,要通過這個筆試還必須密切留意國内外時事,因為考題大部分涉及政治經濟時事,尤其注意一些特定名詞的翻譯,像聯合國武器核查委員會,阿克薩烈士旅這些名詞的翻譯一定要準确無誤,否則很可能影響筆試分數。
正在中國貿促會工作的新聞專業畢業的小張說今年他們那裡的公務員競争異常激烈,能夠最後被選中的新聞專業畢業生一般要求年齡不超過28周歲、碩士畢業生,而且本科讀英語專業的更受青睐。
北京印刷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小林今年參加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北京公務員考試和人民日報的招聘,但是最後都不成功,很熱愛新聞專業的他不得不調整就業方向,目前他正在聯系各出版社。
新聞工作需要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社會經驗和靈活的反應能力,剛畢業的新聞專業畢業生很顯然在這方面并不占優勢。如果是自身優勢比較明顯,找到好工作也并不難。王先生20世紀90年代初畢業于天津師範大學英語系,然後在天津一中學教授英語。1998年他考取中國新聞學院國際新聞專業雙學士,畢業後緊接着又考上北京廣播學院國際新聞專業碩士研究生。由于他對英語、新聞、教育都很有研究,提前一年畢業直接進入新華社從事港澳台方面的報道,目前他已經成為該領域比較有影響的記者。
新聞專業是近年來高考的大熱門專業,很多考生希望考上新聞系後能順利進入媒體工作。但業内專家卻指出,熱門專業背後也存在就業隐憂,新聞院校畢業生人數的激增使媒體門檻不斷擡高,大多數媒體的一般采編人員已經飽和。據複旦大學舉辦的中國傳播學論壇透露,目前全國新聞院校在校生人數在10萬人以上,而大多數受訪的新聞單位都表示,一般的采編人員已經飽和,畢業生供大于求的情況十分明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聞專業學生由以前的供不應求轉變為好工作千裡難覓,不僅有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也有新聞教育自身的問題。
中國新聞教育學會會長何梓華曾在複旦舉辦的中國傳播學論壇上發言指出,我國的新聞教育事業發展迅猛,截止到2003年9月,在教育部高教司文科處登記備案的新聞學類本科專業點共有392個。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去年對已參加學會的新聞院校的在校生人數做過統計,110所新聞院校共有約50000多名在校生。再加上沒有參加該協會的新聞院校和民辦高校的學生,目前全國新聞院校在校生人數可能在10萬人以上。在我國對新聞媒體進行整頓的情況下,新聞院校畢業生供大于求的情況十分明顯。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黃之曉也指出,目前僅上海就有10多所院校有新聞學類專業,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他們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時統宇副研究員認為,我國現在新聞學專業點的設置過多過濫,導緻新聞專業的學生就業難度加大。
美國著名新聞教育家貝蒂邁斯格說,今天的新聞院系培養的仍隻是發掘和講述新聞故事的能力,這樣培養的學生很可能隻會成為别人原創新聞和影視作品的剪貼員或包裝工。我國新聞學傳統的課程設置分為三部分:新聞史、新聞理論、新聞業務,主要包括新聞事業概論、新聞理論、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報紙編輯、報紙評論寫作、新聞攝影等,大多是技能的傳授,學的成分很少。中國新聞教育由于是一個模式,所以缺乏層次,中專、專科和大學,甚至研究生,差别不大;另外,由于“重術輕學”,培養的人才後勁不足,根底不深,大多數隻是一些工匠式的“編輯”、“記者”。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最不缺少的就是普通編輯記者。
與傳統大學走的是以新聞為主的課程不同,現在很多大學如财經類大學、政法類大學就開始嘗試讓學生在學習新聞課程的同時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來攻克法律、财經等課程。例如中央财經大學的财經新聞專業主要設兩類課程,一是新聞專業課,如新聞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編輯與評論等課程,目的是讓學生有紮實的新聞功底;另一類是财經類專業課,如傳媒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貨币銀行學、經濟法等課程,這類課程消除了學生在财經新聞報道中最頭疼的專業障礙。财經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财經類新聞媒體或各媒體的财經類報道欄目,以及各财經類企業的新聞宣傳部門。根據市場需求來看,該專業學生很受市場歡迎。據用人單位稱,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在工作時沒有專業障礙,上手快。而沒學過經濟學的畢業生從事财經報道要兩三年才能補上這個缺,不少人要在工作以後再修經濟學專業。
除了培養過程影響了優秀新聞人才的脫穎而出,報刊業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市場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也是不容忽視的。
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留京指标、戶口等也限制了學生的就業。很多學生本來能夠找到不錯的報社或雜志社,但是單位一句“來工作可以,戶口我們解決不了”就把他們擋回去了。戶口成了畢業生找工作時“說不出的痛”。今年即将畢業的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專業的研究生小鄧本來可以進一些影視公司,但是它們都不能解決戶口。她說作為一個女孩子,自己可不不願成為“漂”一族,還是先找一個能落下戶口的單位心裡踏實。到目前為止她已經拒絕了好幾家公司,盡管它們待遇不錯,自己也喜歡。目前她正在焦慮的尋找着能落下戶口的單位,“沒辦法,隻能是先生存後發展了。現在隻要能落下戶口就行不通,其他我都不想了。”小鄧無奈的說。
應屆畢業生找工作不如意,已經在中央一家财經報社工作五六年陳先生的情況也是不順心。他工作的時間越長越覺得自己在經營管理方面知識的欠缺,他一直想讀個MBA,但是單位領導怕他學成後“振翅高飛”,因此一直不允許他報考。
人才是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開發報刊業各個層面的優秀人才是推動報刊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這個道理各個報社的領導都明白,但是如果要真正實行人才至上則“報報有本難念的經”。當前報刊業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了人力資源過剩而另一方面大量短缺的局面,主要是受到了報刊業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市場環境、社會環境的制約。随着報刊業改革發展的不斷推進,人才的重要性将越來越突出,人才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石峰在2月26日天津舉行的2004報刊管理工作會議上指出,“報刊業是一個知識含量高、人才需求量大的知識密集型産業,沒有高質量的采編隊伍,就難以創造出代表先進文化、貼近讀者需求的報刊産品;沒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就難以形成科學合理、充滿活力的經營機制;沒有經驗豐富的經營人才,就不能開辟市場;而在我國報刊業改革發展的轉型時期,我們還特别需要一大批政治素質高、業務知識豐富、既懂報刊經營管理又富有創新精神的報刊行政管理人才。”
新聞院校為我國的各個新聞單位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但是近年來各院校紛紛開設新聞類專業,導緻畢業生數量大量增加。中國新聞教育學會訪問了近40個新聞單位,大多數單位表示一般的采編人員已經飽和,他們現在需要的是一來就能馬上頂用的高質量人才;需要既懂新聞又懂經濟的媒介經營管理人才;需要除新聞專業外,還掌握另一門學科基本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中國報協行業報委員會會長呂華麟從行業報的角度說,現在報社已由過去比較單一的懂新聞、懂專業的采編人員結構向懂新聞、懂專業的采編人員結構向懂新聞、懂經營、懂管理、懂專業、懂金融的多種專業結構。當前行業報最缺的是專家型的記者、編輯和經營管理人才。要确立權威媒體的地位和發展報業經濟,離不開這兩類人才。
新聞競争最終還要體現在内容上,如何才能在新聞資源相似的情況下作出别具一格的報紙呢?這就看采編人員的能力了。行業報編輯、記者要求對行業整體情況了然于胸,這就需要時間去培養。例如《中華⏭➰時報》辦了一個茶周刊,茶專業的畢業生在那裡就成了香饽饽,他們特地從安徽農業大學招聘了一名茶專業的大學生來參與編輯茶周刊。“都市報培養一個記者也許三天就可以了,但是行業報三年都很難培養一名合格的記者。好不容易培養出來,他們幹不多久就跳槽走了。”談起行業報的狀況,楊建平一臉的無奈。
現在有些院校也瞅準了這個市場空檔,正在加強自己的特色方面努力。2003年7月,中央财經大學中文系的首批财經新聞專業畢業生被用人單位一搶而空。在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市場需求飽和的情況下,為什麼新聞師資力量并不占優勢的中央财大的新聞專業專業畢業生卻如此走俏呢?
中央财經大學中文系主任王強認為,中國的傳播業正在快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關注經濟的發展形式和投資方向,但是很多人對财經知識了解卻不多。而對于受衆來講,财經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者,而且還起着教育和培訓的作用。這就要求财經媒體的從業者能寫出準确的财經報道,沒有一定的财經知識是無法根據經濟的發展規律去報道财經現象的。而事實也表明,這種既懂新聞傳播又懂經濟的跨學科複合型人才就業門路很廣,今年首屆畢業的40名财經新聞專業學生中,除了考研和出國占了25%以外,50%的去了媒體,如陝西、天津、重慶等地電視台,《工人日報》、《中國财經報》等單位。
河南日報集團的程順立、董林說,幾年前不少報社老總常常感覺到,提拔一個采編部門的領導幹部,對象滿把皆是,就是再辦幾張報紙也夠用;而找一個經營部門的領導幹部,卻兩眼一摸黑不知用誰為好。出現這種現象,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過去報社長期重采編輕經營,緻使領導下不了決心,能者也不願顯露,經營骨幹相當緊缺。
中華⏭➰時報總編輯楊建平認為,他們報社有兩種人才最難求:一種是懂市場、善經營的管理人才;一種是既有專業背景,又對所報道的行業有很深的了解,同時又有極強的采訪寫作能力的人。楊建平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報社既要講究社會效益,還要講究經濟效益,尤其是在國家斷奶的情況下,報紙的生存成了第一位的原因,所以既懂報業運作又善于經營的人才最短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中華⏭➰時報這一黨報、一行業報的情況是我國目前整個新聞媒體經營管理人才短缺的一個縮影。現代社會的企業目标是盈利。傳媒行業雖然還要兼顧到社會利益,但是利潤仍然是其生存的前提。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嚴峻挑戰,報業人以強烈的責任感把加快報業經濟發展列為報社的“生命工程”,克服和糾正重辦報、輕經營,抓辦報一手硬、抓經營一手軟,辦報“輪子”大、經營“輪子”小等傾向,樹立大采編、大營銷、大策劃的觀念,構建和完善整合資源、整合營銷、整合優勢,資源共享的報業經濟發展格局。報業經營人才如此缺乏,究竟是何原因呢?
北京娛樂信報社長崔恩卿在清華大學舉行的“2003年報業經營國際峰會”表示,國内報業經營人才的缺口是很大的。盡管報業經營有了一些起色,但基本上還保持着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格局。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媒介經理人”在中國傳媒業中尚未形成。這主要因為:第一,報業的産業、産品屬性沒有完全得以開發。第二,報業還沒有從事業單位的框架中徹底脫離出來。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也認為,目前國内無論是從新聞采編、還是從經營來看,平庸的占到多數,優秀的人才哪樣都缺乏。他說,現在條件下,任何一個媒介想通過引進個人來形成核心競争力,形成良性發展都不太可能。而那種能調動團隊精神,能把人、财最有效地組合在一起的經營人才不多見。全國約有200多家大學設有新聞專業,但仍然以培養“内容生産”的對象為主,在媒介、報業經營方面的招生在比例和規模上都非常少,這顯然和正在發展的媒介環境不相适應。目前國内報業中做經營的仍然隻把眼光局限于報紙的内容,對報業仍然缺乏一種超前的、具體性的宏觀把握。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分析說,因為目前國内從事報業經營的人主要是從一線記者轉行而來,他們中絕大部分人沒有系統地掌握經營方面的專業知識,因而他們對報業市場在經營理論的認識和分析上就顯得有些單薄。
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也曾在一個研讨會上說,在全球時代,中國需要建設一個強大的新聞業,使中國盡早擺脫在國際輿論中所處的劣勢地位。中國新聞媒體不夠強大原因很多,其中與中國缺乏優秀新聞傳媒人才有關。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現在新聞出版總署和各個教育機關都在不斷的摸索人才培養模式。
新聞出版總署作為一級政府機關已經把人才培養列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多次指出要切實加強人才培養。石峰副署長指出,我們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管理機制,發掘、培養、使用更多适應于報刊業發展需要的行政管理、經營管理和内容采編方面的人才”。
據悉,新聞出版總署将在管理人才、采編人才、經營人才三個方面加強新聞出版隊伍建設:一是在不斷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培養報刊管理人才,讓更多政治素質好、了解報刊業發展規律、富有開拓精神的國家工作人員參與到報刊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吸納他們的有益經驗和創新思想,通過對人才的使用提高報刊行政管理的整體水平,使之與新時期報刊業發展的需求相适應。二是在建設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報刊社采編人才,通過報刊評獎、新聞評獎活動,鼓勵那些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富有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思想敏銳經驗豐富的報刊社采編人員投身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事業,促進報刊産品的内容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與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應;三是在面向市場的經營中培養報刊經營管理人才,推動報刊社建立經營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使社會資源向那些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傾斜,為報刊業的市場化經營提供重要的人力➿⚽✨➿。新聞出版總署作為政府機關勾畫出人才培養的宏觀輪廓,而我國的各個新聞院校則在人才培養的具體操作方面進行不斷探索。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吳廷俊認為,我國新聞教育經過了一個逐步摸索,不斷改進的過程。早期新聞教育“無學可教”,主要為職業性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1949年到20世紀90年代,新聞學教育的視野主要集中在人文學科,尤其是文學。90年代以後,各新聞院系根據使學生“知識面寬一點,适應面廣一點”的思想,在教學中增加了世界政治經濟國際關系、中國經濟與市場、城市經濟學、統計學和大衆傳播學、公共關系學、新聞事業管理、廣告學概論以及計算機應用等類的課程。從1998年開始,清華大學傳播系、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學院、上海大學影視傳播學院、華中理工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等院系在培養學生的目标和方法與傳統新聞院系有很大的不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範敬宜說清華要培養新聞的“高手”。這個“高手”包括幾個方面:一是要有對國家、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要自覺地堅持正确的輿論導向。這種責任感基于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否則就失掉了根本,這一點特别重要。但目前新聞院校裡教的東西與我們中國的現實有些脫節。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即使在學校裡很優秀,走上新聞崗位也會很不适應。其次,作為新聞高手,應該有豐富的學養,就是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綜合。新聞工作不要求你成為每個領域的專家,但知識要豐富。各種門類的學問在你腦子裡,遇到一定的時機就會觸類旁通,引發你的寫作靈感。社會上的新聞源特别豐富,如果你的頭腦不豐富,就發現不了新聞。第三,作為一個新聞高手,要有好的文筆。過去我們忽視文學功底,認為新聞報道能寫明白就行,這是不對的。
李希光,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後來到新華社工作和美國一些名牌大學調研,對中西新聞教育和媒體情況都很熟悉。他認為目前大學的新聞傳播院系應該像法學院、醫學院那樣辦成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傳媒人才需要熟練掌握一門以上流利的外語,有較高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報道水平,能夠在國際一流的新聞媒體、海内外各種新聞媒體、外交部門、媒介管理部門從事與媒介相關的新聞傳播實踐工作。
李希光在清華大學進行了一系列新聞教育的嘗試,例如,“師傅帶徒弟”教學理念、案例教學理念、“雙語教學“理念,不管最終是否能達到他預期的目标,這種探索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