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接受了《中華英才》雜志社的專訪。《中華英才》是我國唯一一份以介紹人物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型新聞半月刊。專訪内容發表在該刊2006年02月20日(NO.04期,總第376期)上,現将專訪内容轉載如下:
2004年10月,中央财經大學保險系主任,我國著名保險專家郝演蘇完成了對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的分析,他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保險業40%是泡沫”。郝演蘇的觀點對于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年輕的保險業而言,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年多過去了,中國的保險業怎樣了呢?帶着這樣的疑問,記者走進了中央财經大學。
與郝演蘇教授握手的當兒,記者打量了一下這位在中國保險圈内幾乎盡人皆知,媒體曝光率極高的學者。一身筆挺的西裝,黝黑的皮膚,眼睛裡閃爍着中年男人的沉穩和果敢。爽朗的聲音和親切的笑容,讓人很難把那麼尖銳犀利的觀點和眼前的這位文人雅士結合起來。落座後,沒有多餘的寒暄,談話的主題直奔保險。
什麼是“泡沫”呢?“泡沫”的經濟學概念又是什麼呢?一般來說大凡有虛拟成分的經濟現象都可以被說成存在“水分”或“泡沫”。而郝演蘇所說的“泡沫”是指由于統計指标體系和統計口徑的問題。導緻從學術或研究的角度分析而發現的掩蓋市場真實狀況的虛拟現象。郝演蘇對這種虛拟現象的解釋是,我國每年高速增長的保費收入隻是表面繁榮,老百姓真正的保障質量并不見得有大幅度的提高。
郝演蘇研究保險已有20多年,而開始關注“保險泡沫”是在2001年。當時,他就發現中國的保險業并沒有認清主業,對保險行業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存在認識和行為上的誤區。郝演蘇寫了很多文章來論證“保險泡沫”,但苦于當時沒有具體數據。然而幾個真實的事例給了他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決心。一位不幸遭遇車禍的母親在生前買下一種分紅儲蓄保險,交過3萬元,可是在身故後留給未成年女兒的僅僅33萬元保險金。死亡應該得到保險公司的最高保障。可恰恰相反,這樣的賠償結果僅僅相當于儲蓄的功能。郝演蘇陷入了思考——“這些年,我們的保險業在迅猛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從重慶“井噴事件”到北京“密雲事件”,以及一些礦難事件的事故處埋中,郝演蘇發現保險索賠金額和人數與5年前、10年前并沒有太大區别,“這說明國民的商業保險保障并沒有很大改觀,我們真實的保險密度并沒有出現大的變化。”他希望自己的結論可以引起整個保險行業的重視和警醒。
從2004年的暑假起,郝演蘇開始組織人員對2003年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在國際通行統計慣例這個“放大鏡”下,中國保險業極度膨脹着的泡沫清晰可見。他們把不屬于保險保費收入的部分作了剔除,即把包括非風險保費業務收入以及投資連結保險和萬能壽險業務中的非風險保費收入剝離出來。一道簡單的“減法”下來,我國保費的真實收入就大打折扣了。
當然,“40%的泡沫”對于年輕的保險行業來說,确實是一個“毀滅性”的數字,它的提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當時政府還專門為郝演蘇的這個觀點開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後來有些學者就開玩笑說,建國以來啊,從來沒有政府為一個讀書人開過新聞發布會,郝演蘇可是頭一個。2005年上半年,中國的保險行業情況比較極端,退保率上升。郝演蘇沒有想到下滑幅度會這麼大。但是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有價值的,“我們買錯一種商品退貨是很正常的,而對于商場而言,這種損失也是值得的,這種打擊是應該承受的。”這樣的比喻是恰當的,對于商場而言,一件商品退貨的損失遠遠不及失丢消費者的信任損失大,因為信譽是千金不換的;同樣,對于保險市場而言,退保雖然是不小的損失,但這種打擊卻能讓整個市場找到病根。”政府如果讓我出來做報告,我還是講我的觀點,我是不會變的。”從郝演蘇的眼睛裡,記者看到了一種堅定和正直。
雖然後來有很多人說郝演蘇“潑冷水”。但也有很多老百姓發短信或是在網上發帖子➿⚽✨➿他。“老百姓➿⚽✨➿我,這就足夠了。”郝演蘇說。
郝演蘇的學生這樣解釋他們的導師執意做“百姓保險專家”的情懷:“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老自姓。你看,新年時郝老師把幾百張賀卡用彩繩挂起來裝點辦公室的那份情趣,你看郝老師香槟色富康車裡滿載貓、狗、熊等毛絨玩具的那份童心……他熱愛生活,更熱愛老百姓。”
郝演蘇辦公室的牆上有一幅“愛心天使”的宣傳畫,上面有郝演蘇的照片。原來,SARS期間,敢到市場作保險業務的人很少,郝演蘇卻和人壽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一起為百姓們奔走服務。這位勇敢的保險專家受到了百姓的擁護。
“百姓保險專家”的稱呼對于郝演蘇而言是名副其實的,經常有很多群衆慕名到他的辦公室來詢問買保險和索賠的問題,郝演蘇就耐心地給他們講,而且還幫助他們在索賠過程中維護自己的權益。“百姓不懂得保險,所以叫我專家。”郝演蘇謙虛地說。當記者問郝演蘇老百姓應該如何在買保險的過程中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的時候,他卻皺起了眉頭:“不要過多強調老百姓,他們搞好自己的專業就可以了。對于保險,很多群衆是不太清楚的,你憑什麼要求任何人都有識假的能力呢,他又不是專業人士。”顯然,這個“百姓保險專家”早已經習慣站在百姓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了。郝演蘇還特别向記者強調了“誠信”二字,他說一個良好的保險體制,要靠市場的培育,政府的監管和企業家的良心。當然老百姓在購買保險的時候也可以多比較,但是在一個和諧社會裡戒備心不要太多,否則整個社會就會缺乏誠信。
“保險是給很有責任,很有愛心的人的一種服務,要真正實現一諾千金,否則整個社會對保險業有錯誤的看法,是對社會誠信環境的一種破壞。”郝演蘇把保險行業看成是一個幫助社會,幫助民衆的團體,一個應該地地道道履行自己責任的優秀團體。“保險就是一種無形的承諾,所以保險公司的誠心就顯得很重要了,當然企業強調利潤是沒有錯的,但要賺良心錢,生存要靠取信于民啊。”
郝演蘇說自己是個很随便的人,也是個耐不住寂寞的人,他喜歡教書,喜歡在假期開着車帶着妻女出去兜風,還要忙于各種學術活動,但在他的眼神裡沒有絲毫的倦意。“我喜歡爬山,打球,喜歡讀人物傳記,我欣賞巴菲特,索洛斯,還有我女兒。”說到寶貝獨生女,郝演蘇顯得特别精神,就像每一位幸福的父親一樣。“我的感謝我女兒,她經常鼓勵我和年輕人接觸,多和時尚的事物接觸。我和女兒會一起看‘超級女生,’在一起談最潮流的話題,我這個老爸可不落伍!”的确是這樣,郝演蘇的學生們很愛和他交流,在與同學們的互動之中,郝演蘇也取得了極高的威信。對此,郝演蘇常常覺得保險這個行業給了他不少的快樂。
“保險”這個名詞源于西洋,英文拼寫是“Insurance”。國人将它翻譯過來曾讀作“燕粟”。正是因為“演蘇”與“燕粟”在讀音上的極其相似,成就了郝演蘇一生與保險事業的不解之緣。
1983年初秋,剛剛結束在東北财經大學四年學生生活的郝演蘇,被分配到遼甯大學任教。由于本科學的是金融專業,郝演蘇在辦妥了全部人事手續後就到金融系報到了。可是報到當天不巧系主任不在,于是郝演蘇就走進資料室打算熟悉一下環境。一個正在浏覽雜志的白發老者摘下老花鏡,微笑着站起來,“小夥子,你是新分配來的吧?”“是”“你叫什麼名字?”“郝演蘇”。“郝演蘇,郝演蘇!”老者重複了兩遍,注視了他一會兒,嘴裡還小聲滴咕着“演蘇!演蘇!好!好!好!”郝演蘇對那位老者的意思很是不解。幾天後再來學校報到的時候,郝演蘇卻被系主任告知,有一個李教授點名要他去當助手。原來那天的長者就是李教授,他正在籌建遼甯大學的保險專業,那天覺得郝演蘇的名字和保險頗有緣分,就決定選用這個助手了。就這樣,因為名字,郝演蘇被這位上個世紀40年代到日本學習保險的李松操教授帶上了研究保險的學術之路。
那個時候,剛剛恢複國内保險業務,除了幾本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編的培訓教材,根本找不到系統的保險教科書。于是,李教授交給郝演蘇的台灣版《保險學》和保險公司的培訓教材就成了他的保險啟蒙讀本。1984年,李教授請他的日本同學龜井利明教授來遼甯大學講授為期一個月的《保險理論與實務》課程,郝演蘇負責根據李教授的中文口譯整理文字稿。一個月下來,他不僅系統地學習了保險基礎課程,還整理出一本當時很有學習價值的《保險理論與實務》一書。
隻是經過短短一年的自學和一個月的系統聽課,郝演蘇從1984年9月開始正式走上講台講授保險學課程。郝演蘇教的第一批學生是來自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二年制幹部專修科學員,這些學員大多比他年長,而且很多人擔任基層保險公司的經理或管理人員,他們經常給予郝演蘇許多源于實踐的信息,這種教學相長的過程使他獲得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體會。2003年11月,來自全國各地200餘位學生在北京祝賀郝演蘇教授從事保險教育20周年的時候,他還想起了與那些來自保險第一線的學員們互幫互學的日子。
作為保險的有緣人,郝演蘇始終對于人類創造的這種精巧、智慧的制度安排感到神聖。他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保險是一種簡約的财務安排,少量的支出在特别安排下彙集成為一種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突然事件和災難的财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保險則是一種理性的人生責任。“我們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繁體字愛的結構形象地告訴我們愛應當用心,這個心'就是一種責任,一種人類世代相傳,與生俱來的責任。”
“保險使得我們對于責任的體會更加實際,更加完整。”這是郝演蘇在二十幾年與保險結緣的經曆中感悟到的。
郝演蘇是一個學者,一個在大學校園裡做學問的教書的教授。但是你看到他的時候,絕對不會聯想到“學究”、“古闆”、“迂腐”之類的詞彙。因為眼前的郝演蘇絕對是一個思想夠開放,眼界夠開闊的人。這和他多年對市場的關注不無關系。
看看中國保險市場長大的郝演蘇,有着豐富的實戰經驗。他曾經在香港從事過3年的保險管理工作,從1995年起就擔任中央财經大學保險系主任,同時兼任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保險學會常務理事,新華人壽保險公司獨立董事,韓國三星火災海上保險公司咨詢教授,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和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的社會監督員等。正是由于富有實踐經驗,郝演蘇的意見和建議才會“極具操作性”。而像他那樣在中外保險機構中兼職并帶有那麼一點“權力”色彩的學者在中國保險界寥寥無幾。
“我做獨立董事,了解企業的運作,一方面我可以把我的觀點傳遞給公司決策層,因為企業管理層更希望獨立的專業人士幫助股東和董事正确認識保險運作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可以幫助自己直接地了解和觀察保險公司的運作,使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距離市場一線更近。”郝演蘇反對那種純學術研究,全盤照搬西方理論的東西。他強調研究要關注市場,老老實實。隻有關注現實問題,不是簡單的理論推導,社會上才會認可。“如果一個老師寫不出文章來,或是喊自己太窮,都是離市場太遠了。讀社會、讀市場這本書,經濟研究不能距離市場大遠,否則是沒有價值的”。郝演蘇覺得大學老師不應該成為社會的另類,他對自己的定位是領先的,他要求自己的專業積累和認識應該建立在對特有社會環境的廣泛了解之上。-郝演蘇經常帶着他的學生們出國參加學術活動,學生們也經常有論文在國際會議和刊物上發表。2005年8月,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首屆全球保險盛會上,郝演蘇帶領他的5位研究生組成了年齡和身份最低的一支參會團隊,他的弟子們帶到國際學術論壇的論文都是與中國保險市場發展有關的現實問題。2004年,中央财經大學保險系有188篇論文和文章發表,也就是說,平均每兩天在媒體上就有郝演蘇領導的團隊和他的學生們的聲音。這個在保險行業中孜孜以求,不懈耕耘的教授正在帶出一批又一批關注市場,關注民生的保險界新秀。
這就是真實的郝演蘇,一個熱愛保險,熱愛生活,心裡裝着百姓,更不忘社會責任的“百姓保險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