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客觀、公正的評估指标體系基礎之上的評價系統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孵化器和助力器。剛剛公示的由首屆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等級評估而緻的“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名單,從一個側面凸顯其“量化”、“分類”、“定期”、“全面”等特點而非比尋常。從上世紀90年代對部分出版單位的定性評比,到今天在努力科學、系統、全面建立評估指标體系基礎之上的行業評價系統,我國出版業評估體系的建設曆程經過從單一的定性管理轉向定性、定量與權重相結合的科學管理的蛻變。此次等級評估工作所具有的意義和産生的影響,對于我國出版企業評估體系探索以及出版業的健康發展,将會具有相當的界碑意蘊。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圖書出版單位的管理,經曆了一個從定性管理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科學管理的轉變。在出版社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背景下,從1993年開始實行的全國優秀出版社和良好出版社評比活動,拉開了對圖書出版單位評比的序幕,前後3次評選活動,共評出45家優秀出版社和100餘家良好出版社。在當時的形勢下,新聞出版署每兩年一次的年檢登記和曾進行的評選優秀、良好出版社,主要體現為以社會效益為主題的定性評價,對出版單位的評級和評選工作主要采取的是在基層出版單位的書面申報材料基礎上由行政部門來綜合研究決定。無疑,這對促進圖書出版社的發展和圖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但由于受到評比方法自身的局限,評比條件比較籠統,對圖書出版社的定性指标多于定量指标,難以反映出版單位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
新形勢下,出版産業概念由模糊到清晰,産業化進程不斷加速,随着出版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圖書出版單位轉企改制的力度不斷加大。絕大多數出版單位都将轉制為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争。出版業迫切需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适應的評價與優勝劣汰競争機制。對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實施等級評估,也需要更多經濟效益的考量。在這個行業背景下,建立更加科學的出版社評估體系和評估辦法勢在必行。
2003年,總署領導提出為适應圖書出版單位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要求對圖書出版單位進行等級評估,建立評估制度,制定評估體系。圖書司自此開始對圖書出版單位等級評估的調研和制定工作。為了保證等級評估工作的順利實施,總署專門設立了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等級評估工作領導小組。
評估工作從2003年開始,經曆了長達5年的調研論證、體系論證、完善細化三個階段。由于該項工作的創新性和圖書出版行業的特殊性,評估制度起草小組的同志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評估辦法重大修改就達10多次,召開座談會20餘次,參與讨論的學者及出版單位、管理部門的專家代表100多人,參與起草的有20多人。文件正式出台前,總署正式征求了各有關方面的意見。通過廣泛調研,參考其他行業部門的評估辦法,組織各方面反複論證後,經過專家的科學設計,最終形成了一套定量與定性、項目加權重相結合的科學評估體系。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編輯學會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三家中介機構的介入,也為此次“陽光評估”讓業界信服增添了“砝碼”。
可以看到,新的評估辦法對于産業的認識更加深化:一是定量性。評估對出版業務盡量進行量化,各種取值通過數字化進行填報,便于操作和分析,特别是在定性與定量的結合上下了大功夫,定性的指标中有量化的要求,每個定量的指标都蘊涵着定性的意圖。二是全面性。評估對象全面,以前的評優工作主要是自願原則,往往是行業排頭兵參評,此次則幾乎囊括國内所有出版社。内容全面,由5個方面共計25個要素組成,基本反映了出版業的整體狀況。三是引導性。指标體系中各項的分值和權重,也具有明顯的導向,如最能體現社會效益的内容質量和專業特色,最能體現經濟效益和市場運營能力的資産增值、銷售收入和單品種利潤等指标均占較大分值和權重,人員素質和制度建設的比重也高于其他同類指标。這對出版社将來的努力方向具有直接的導向意義。中國物資出版社社長王波如此評價:評估的公平性體現在起評在同一個指标項下,沒有特殊的指标,排除了人為因素;公正性體現在程序上由下至上,由中介機構參與、行政部門領導,由同一把尺子衡量;合理性體現在很多指标是大家協商的結果,聽取了近100多家出版社的主要負責人的意見,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和專家論證等相關程序。
等級評估作為一種與資源配置相關聯的制度設計,無疑對行業的長遠發展起到規範和引導作用。
推動出版改革評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充分鼓勵、引導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在市場競争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圖書品牌與特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社長楊志堅認為,實行動态評估對于激勵出版社縱向對比自身發展、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提供了動力。“出版業的潛在市場是很大的,中小出版社也面臨着很多機遇。從大的方面說,出版業要有信心,要思考如何提高圖書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充分挖掘圖書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從小的方面來說,中小社要向‘專、精、特’的方向發展,應當在深入理解評估辦法的内涵上下功夫,對照評價體系一方面一方面地對接理順,構建科學的管理體系和發展目标,實施有效管理。”
形成優勝劣汰業内人士預測,政府主管部門對出版單位會進入一個加強管理、從嚴控制、市場重組、自主發展的新階段,不會再強化以行政審批進行資源布局,而逐步由市場調節資源配置。在此前提下,綜合能力的排行,就預示着一個淘汰機制的建立。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表示,評估辦法的推出是全國出版資源配置、結構布局大調整的前兆,它體現着國家對出版單位轉企後在配置方式、管理機制、淘汰機制上的市場化取向。“淘汰出版社理論上容易,操作起來比較麻煩,關系到一批人的就業、安置,出版社主管部門的經濟利益問題。市場的問題還是交給市場解決,對于一些經濟上支撐不下去的出版社,可以申請破産、注銷,并形成一種機制。”
增強單體出版效能不少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以參加評估、填報數據為契機,對以往的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對本社的編輯工作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等進行了對照檢查,有的圖書出版單位進一步修訂、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職工培訓制度、發展目标等,對本社今後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标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體現了評估工作的引導和規範作用。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告訴記者,“出版社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發展,已迎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時期。對照評估指标,雖然接力社在經營管理和一些出版業務指标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但在資本運營能力、投融資、财務彈性方面要繼續努力。過去,地方管理機構對于出版社的評價并沒有全國性的标準,現在有了标準,對于出版社鼓勵管理團隊日益進取,擔負責任,大膽創新,提高實力,促進國有資産保值也有意義。”
随着出版行業的發展變化,評估體系需要不斷地進行完善,出版體制改革進程的加速,以及書号實名申領、“四大準入”等管理改革的深入,我國出版業評估體系的建設在日後必将進一步充實、改進和完善。
資深出版人李景端指出了行業評價體系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改進的三個方面:首先,評審指标應突出文化屬性,有必要增加文化貢獻考核指标,提高文化效益加權的權分,鼓勵出版社在壯大經濟實力的同時,必須把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科學文化發展放在首位。“對獲獎書納入評分很好,但還不夠。建議每年底要對出版社進行年檢。年檢中要對出書結構及時評估,從各類書的比重和選題分析,看出版社的文化貢獻。還有出版社的文化軟實力,諸如品牌價值、誠信聲譽、組稿能力、優質服務、與讀者互動等,都應納入考核。”其次,充分發揮行業評審的作用。同行之間,因業務性質大體相同,既有可比性,又互相比較了解,建立起行業評議的機制,有助于增進行業自律。再次,還可以拓展吸納來自讀者和社會的反饋信息渠道。可以通過抽樣調查、問卷投票、網上征詢、民意測驗等多種方式,盡量吸納讀者和公衆對圖書及出版者的反映,獲取數據,作為設定産業評估指标的參考,使來自讀者的心聲,成為出版評價體系中一項重要的補充。
中央财經大學出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莫林虎對比其他行業的企業評估則提出了适度加大硬性指标數量和分值的建議。他認為,在具體的指标設立中,可不必拘泥于設立如社領導崗位培訓、主業人員持證上崗、編校人員職稱、從業人員受表彰情況這些外在指标,而應當更加注重考察企業發展戰略、人力資本、發展潛力等,可設立經營發展戰略、發展創新能力、企業文化等指标。同時,建立基礎建設能力指标體系時要注意該指标體系的内在聯系,也要注意該指标體系與其他指标體系的關系特别是引領作用。
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和龑建議,傳統出版業作為文化創意産業的組成部分,其産業升級和與新媒體的競争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和研發投入,可以将出版單位的創新和研發指标導入體系中,如增加選題策劃能力的指标,造血功能也應是基礎建設能力考核的重中之重。“一些出版社将自費出版、資助出版甚至⏭➰出版等作為解決生計的重點工作來抓也是無奈之舉,核心問題是沒有解決好自我造血功能。如何解決?一要考量該社圖書的本版率,二要考量出版社的銷售渠道是否與該社圖書類型、特色相匹配。”
“從政府引導和對社會負責的角度來說,應該借由等級評估,對一些特殊的出版領域,比如翻譯出版、醫學類圖書出版方面設定相應的資質,制定相應的門檻。”韓衛東希望等級評估對于目前一些出版社缺少進入專業領域資質,擾亂市場秩序的現象,能夠起到抑制作用。
首屆出版單位等級評估,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出版業特别是作為出版産業開展的一次具有開創性的重要工作,毫無疑問,它開啟了我國出版企業評估的制度化進程,對于推動我國出版産業發展、提升出版社經營水平将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