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國設計交易市場首次亮相被稱為設計奧斯卡的米蘭設計周,包括聯想集團在内的多個中國企業展示了最新的工業設計。那些插上了文化創意翅膀的工業産品,不僅讓參觀者眼前一亮,也改變了世界對中國制造業“拷貝國度”的形象。
全球經濟危機讓更多的企業認識到文化創意對制造業的戰略價值:當企業無法靠降價赢得消費者時,充滿奇思妙想的設計卻能夠創造出新的需求——随着國内文化産業的起步騰飛,處于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中的中國企業也迎來了新的生機。
文化創意産業是經濟形态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重要趨勢。當今世界,文化創意不再是一個理念,而是孕含着巨大經濟效益的直接現實。
“從國際産業趨勢看,當前世界産業競争日益激化,在制造、運輸等環節的競争更是達到白熱化,利潤也越來越薄;競争力越來越多地體現在産品前端的設計、創意等環節上,創意能力正逐漸左右着産品的影響力。”中央财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指出。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表示,文化創意産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高端産業,是當代服務經濟中的高端形态。我國産業結構調整要從低端制造業走向高端制造業;要從制造業為主,逐漸向生産型服務業轉型;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它将推動我國整體産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和重組。
“一方面,文化創意産業是啟動和滿足内需的重要産業形态。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4000美元,文化需求急劇增長;同時,文化創意産業将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提升與⏭➰,實現産業創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務化,以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金元浦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起伏跌宕的探索曆程為處于成長初期的文化産業提供了難得的寶貴經驗。“中國企業市場化之路表明,文化領域的發展不是虛問題,需要有具體的産品和服務支撐。隻有通過産業化的方式、市場化的道路才能真正輸出文化價值。”魏鵬舉說。金元浦則認為,借鑒經濟改革的經驗,文化産業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引進經濟領域、科技領域的先進人才。
技術不等于産品商業化,不等于産品能成功走向市場,隻有經過工業設計,被賦予了文化創意和時尚外觀的産品,才更具價值,更加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據測算,在新産品研發中,技術方面的投入占80%-90%,設計方面的投入占到10%—20%。“但是設計方面的投入決定了技術方面投入的成敗。”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朱焘表示。
“中國制造業提升附加值的空間就是和文化産業聯姻,包括工業設計、産品設計等,文化産業成為制造業升級的新動力。”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
景德鎮因瓷而生,因瓷而名,有着近二千多年的制瓷曆史。做為一家傳統的制陶企業,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也曾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發展低谷。為使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公司提出提出“以陶瓷文化創意産業為突破口,加快推進陶瓷企業轉型發展”。在布局投資項目時,他們充分發掘和利用企業的曆史文化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打造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創意産業⛩⛪➰和文化旅遊觀光⛩⛪➰,實現了由傳統制造業向知識經濟、文化創意經濟的成功轉型。
當工業品生産逐漸突破市場與技術的瓶頸,也預示着開始邁上出售創意與設計的新台階。事實上,“工業設計”也在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需要“大力發展的七項生産性服務業之一。大到國家,小到一個生産企業,都開始逐步認識到文化創意和設計的戰略價值以及對制造業升級的拉動力。許多工業産品正是通過設計,不僅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産品,更擺脫了抄襲國際産品和代加工的沒有附加值的生産現狀。
文化為企業發展插上了創意的翅膀,企業也在不遺餘力地為文化産業保駕護航。
香山工房古建築文化産業⛩⛪➰、天津盤龍谷文化産業城、實景舞台劇《長恨歌》……,這些重點文化工程的成功建設離不開中國銀行的鼎力➿⚽✨➿。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金融➿⚽✨➿文化産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出台,20條實實在在的➿⚽✨➿措施,直指文化産業的資金“瓶頸”,切實破解了文化企業的“融資難”。
實踐證明,文化産業與金融業的加速融合是雙赢的選擇。一方面,文化隻有在資本的➿⚽✨➿下,才能從燦爛的文化資源中獲取豐厚的文化紅利,将更多的文化營養傳遞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與文化産業的良性互動将進一步拓寬金融業服務領域,為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物質相當豐富的今天,排隊購買商品有點匪夷所思,“蘋果”無疑是其中的例外。從蘋果iPhone4上市起,全球銷售業績持續火爆,許多“果粉”為了第一時間買到心儀的手機,不辭辛勞地徹夜排隊。
蘋果公司董事長喬布斯曾說,“蘋果不僅販賣産品,更在販賣一種文化。”無疑,iPhone不僅僅是一部手機,蘋果的産品意味着潮流、意味着時尚,意味着一種生活方式。人們沉迷于其獨特的外觀、先進的操作系統、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更被其不盲從潮流、特立獨行的品牌靈魂和文化内涵所折服。
魏鵬舉認為,蘋果的例子足以說明,随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到來,産品競争正越來越走入“赢者通吃”的時代,競争使得那些擁有超凡科技、獨特創意和文化感染力的品牌市場集中度日趨提高,它們的創新能力和文化價值将促成企業擁有一定的壟斷地位。
俗話說,三流企業賣産品,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文化。相比之下,我國的很多企業還處在賣産品、立品牌的階段,在全球産業鍊競争中處于劣勢。
衆所周知,我國珠三角、長三角的許多城市都已形成相當規模的産業集群,但在衆多家俱、玩具、制衣等類似的行業中,擁有屬于自己品牌和設計的企業卻很少,大多是貼牌生産。“創意并不隻存在高端産業中,而是體現在生産鍊的每一個過程中。要實現創意和制造業的完美對接,企業必須創立自己的品牌,同時要加強原創元素的分量,打造核心競争力。”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指出,“要從國家的發展中去确定企業的定位,從曆史的積澱中去拓展現代的空間,從社會的需求中去發現創新的思路,從國際的視野中尋找産業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