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ETVlCTOR1946

微信公衆号

媒體财大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中财時空 -> 媒體财大 -> 正文

【新京報】文化創新:新京報記者對話魏鵬舉

發布日期:2012-11-20  來源:   點擊量:

(原文發表于《快樂生活》(香港)2012年第三期,轉載略有修改)

魏鵬舉 中央财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

高明勇 新京報時事訪談員

繼去年胡書記的七一講話後,今年兩會,“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成為政府高度關注、代表深切關心的重點和熱點話題。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保持文化的獨立、自信與延續性,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從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們必須嚴肅思考的命題。

在經曆了《論語》、《詩經》、諸子百家以及唐宋時代的燦爛輝煌之後,曆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正呼喚着一場全新的涅槃和變革。

然而,今日之中國,究竟需要一場怎樣的文化創新?又該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帶着這樣的問題,我們敲開了中央财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北大知名學者魏鵬舉教授的大門,與他進行一場關于文化安全與文化創新的深度訪談。

文化安全:要敢于接納不同的價值觀

Question:公開談論“文化安全”問題,似乎并不多見?

魏鵬舉: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術界不是很願意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一旦涉及意識形态,大家都比較謹慎。受以前觀念的影響,即使有研究,不少人還是停留在“防止滲透”的層面,更關注如何屏蔽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等。

Question:那您為什麼要提“文化安全”?

魏鵬舉:作為一位文化學者,我認為對于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來說,保持文化獨立、自信與延續性,非常重要。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标,如果隻是簡單地進行屏蔽外來文化,或者消極對待,是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的。

Question:那您所理解的“文化安全”具體指什麼?

魏鵬舉:我更多關注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身份”意義上的“文化安全”。簡單地說,就是内聚人心,外樹形象。

“文化安全”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文化精神層面的,主要是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比如對文化禮俗的繼承,對曆史文物的保護和對文化遺存的創新,形成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以此凝聚人心;一個是文化産業意義上的,不管是國内的文化市場,還是涉外的文化交易,都能形成一種充滿活力的常态化交流。

Question:你最近發表的觀點是“文化安全不能靠閉關鎖國”,基于什麼考慮?

魏鵬舉:所謂“閉關鎖國”,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文化意義上的不自信心态,一個指文化産業意義上的壁壘保護。中國當代文化産業發展相對稚嫩,沒有完全積累起來,适當的保護是必要的,但是這不是目的,隻是一種暫時的、過渡性的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封閉作為目的,是不可能解決文化産業發展問題的。

Question: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安全觀”?

魏鵬舉: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自覺的、自信的文化形态,敢于融入世界,并且接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不同的價值觀。

文化創新:政府要減少直接幹預市場

Question:如果說這種“文化安全”是目的,那麼當下的文化創新就是手段了,現在各級政府是文化創新的重要推手。你曾說當前一些把文化創意産業作為未來城市支柱産業的城市,對于文化創意産業的期望,要有所調整,為什麼?

魏鵬舉:文化産業的價值需要理性看待。一方面,文化産業确實能帶來效益,比如直接收益,像對文化商品的消費,但是這一部分表現的并不是很突出,并且,由于文化産品具有很強的輻射性、滲透性和帶動性,能産生許多衍生産品,比如前幾年韓國的《大長今》引發的韓流,把韓式審美推廣到美食、服飾、美容等多個領域,就是說“文化的認同度”拉大了韓國的對華出口。

另一方面,不能因此對文化産業寄予過高的期望,幻想文化能對GDP産生多大貢獻,比如不少城市現在每年都會花幾個億,乃至數十億的資金投入到文化領域,目的不是為了發展文化本身,而是期待高産出、高收益。對此,我認為這種期望不太現實,需要合理看待文化産業的價值,要理性看待文化産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何況這種“大手筆”投入能夠持續多久,也值得思考。

Question:那您認為政府該如何“調整”?

魏鵬舉:文化不能搞“大躍進”,急功近利,狂飙突進,其實連到底什麼是“文化創新”都沒有搞清楚,沒有深入去研究。文化意義的創新,更多的是需要保守,保護和守成,現在一些城市的做法是拆掉真文物,重建假古董,這不是“文化創新”,而是文化損害。政府可以積極作為,但需要做的是培育市場,注意權力邊界,而不是大包大攬,直接幹預市場。

Question:如何“培育市場”?

魏鵬舉:真正做強、做大我們自己的文化産品,讓更多有活力、有競争力的資本進入到文化産業領域,這才是中國“文化安全”的根本。由于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市場權力不對稱,政府推動的扶持政策更多地落在國有資本身上,這主要體現在事業單位和享有事業單位待遇的機構,而由于國有資本天生的惰性,很容易在文化領域産生壟斷,從而遏制文化市場的活力。

Question:怎麼做才能促進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

魏鵬舉:其實就是在扶持政策上,不分國有資本,民營資本,一視同仁。為什麼同樣都是書店,新華書店哪怕經營慘淡,照樣旱澇保收,民營書店哪怕辦得很有特色,照樣接二連三關門?另外,不如采取文化消費券的形式,由消費主導市場,而不是生産主導市場,現在一些事業單位改革,政府不但“扶上馬”,還要“送一程”,結果就是文化創新變成了“為改革買單”,反而不利于市場的培育和健康發展。

文化身份:現代化不能丢掉“文化身份”

Question:您剛才也提到當代中國的文化産業發展相對稚嫩,那麼國外有沒有一些成熟的經驗教訓可資借鑒?

魏鵬舉:我認為首先需要做的是,是對我們傳統文化資源、文化傳統、文化價值的進行梳理,建立一種文化自覺。比如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雖然現代化程度很高,但是它們都始終保留了自身的“文化身份”,很多傳統和文物都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我認為這是最應該學習的。

一個國家和民族需要與時俱進,但是在發展的時候一定主要保持與傳統的一緻性、穩定性,唯有如此,這個國家和民族才是自信的,健康的,有影響力的,其文化也是安全的。

Question:不僅“文化身份”,它們的文化産業也是有目共睹的,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魏鵬舉:以日本,像它的動漫、漫畫、電影,還有音樂,不僅國内市場很發達,在國際上的輸出也很強大,這很大程度得益于日本的文化戰略和積極的文化産業政策。比如在“文化立國”戰略上,它在經曆了“軍事立國”(以失敗告終)、“經濟立國”(比較成功)之後,開始制定了“文化立國”戰略。在文化産業政策上,就像扶持高新技術産業一樣,鼓勵研發投入,逐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比如日本的電視台,除了保留像NHK這樣的一部分必要的公共電視台之外,其他的傳媒基本都是市場化的,這樣,既保留有公共的、不受商業幹擾的傳媒,又使整個産業的文化活力和競争力都比較強大。

Question:韓國的文化似乎更為突出一些?

魏鵬舉:在文化方面,韓國政府的作為表現得更為積極一些,它的發展比日本要晚一些,發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着力發展文化,專門成立了韓國文化院,每年政府都會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來補貼和扶持文化相關行業。

總的來說,政府的作為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辦事,主要起到培育市場和彌補市場失靈的一個作用,盡力地保持不越位。比如說韓國也對電影領域有補貼,但不是補貼給具體的電影或電影企業,而是通過鼓勵風險投資的形式來扶持電影市場,企業可以申請政府的低息貸款。由于風險投資的介入,要求嚴格,電影制作的效果會更專業,更認真。這樣一來,既推動了行業的發展,又避免了政府直接幹預微觀市場,也減少了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

新京報:政府需要扶持,但是如何扶持确實是一門科學,對吧?

魏鵬舉:我一直推崇政府的無為無不為的管理模式,比如像美國這樣,實際上它并沒有專門的文化部門,但是誰會說美國的文化或意識形态不夠強大呢?某種意義上,政府是無為的,實際效果卻是整個行業和市場的活力迸發,就是無不為,繁榮、豐富、多樣。美國對文化的管理上,并沒有什麼公共文化和文化産業之分,他們主要看你所提供産品的屬性,然後有一個統一的标準來管理,比如說根據稅收标準來确定納稅、減稅或免稅,非盈利産品的部分可以免稅,盈利産品的部分需要正常納稅。再比如說,一個文化企業在弱小時,可以申請非盈利機構來運作,享受一定的稅收政策,但是盈利部分不能作為股東分紅,隻能用于企業的再生産,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也可以申請變更企業性質,那就要按盈利企業來對待,不是一種身份定終身的。

編輯:孫穎

版权所有·伟德BETVlCTOR1946-bv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安全|稳定|信誉

☯⚜☯:北京市海澱區學院南路39号學術會堂408 郵編:100081 電話:010-62288936、010-62289115 E-mail:zcxxdag@163.com; xxdas@cufe.edu.cn

總訪問量:

Baidu
sogou